武陟民俗风情中的黄河文化传承----《老家河南·武陟篇》拍摄札记

来源: 中原视窗网 2019-06-03 10:40:29
 
  文/孟庆国  图/贾双磊

  在与黄河母亲相依相伴的历史变迁和与黄河水害不屈不挠的历史抗争中,武陟人民既利用黄河、改造黄河,又敬畏黄河、祈福黄河,逐渐形成了有形具象的、以治理黄河、祭祀河神龙王为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武陟境内,有5处国宝级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级,遗存着150余处文化遗迹和旅游资源。可谓自然景观星罗,人文景观棋布。长年以水为生的船工和纤夫在与黄河风浪博斗中创造出来的抒发情感的“黄河号子”浑厚雄壮,形式多样;从朝廷征用民工修堤筑坝,堵口治河时督战的“摧战鼓”演变而来的“武陟盘鼓”阵容壮观,有排山倒海之势;还有怀梆、二股弦、祈雨习俗、以及许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与传说……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承载着这里厚重的历史,渗透在武陟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最后都融入到博大精神的黄河文化之中,流传至今。在武陟发生、发展的黄河文化,既有大河上下的普遍性,又有其地域的独特性。研究黄河文化,离不开武陟。2013年,武陟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武陟境内庙宇众多且历史悠久,比较知名的有千佛阁、妙乐寺、崇宁寺、禅安寺,吉祥寺、域隍庙、护国大寺等等。寺庙神祇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当人们无法抵御频繁的洪涝灾害时,只有祈求各路神灵护佑黄河安澜,风调雨顺,从而形成了浓郁地方特色的祈祷文化。
 



 
  在武陟县众多民间传说与民俗风情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青龙下凡的传说。相传明洪武末年,天下大早,夏秋季节百日无雨,井涸泉断,河中尘起,禾苗枯萎。在东海苦心修炼的小青龙得知,不顾天庭清规戒律,携云带雨来到中州大地,将一场及时雨洒在了怀川地面上,解万民于倒悬之苦。小青龙因此获罪,被贬下凡受24年清苦。青龙投胎转世于一白姓人家,成人后佣耕于万家庄高员外家。高员外见其忠厚诚实,举止异于常人,将义女高沛青嫁之为妻。青龙受谪期限到,被敕封为中州龙王,携妻居于太行山青龙峡青龙洞,永镇中州,护佑苍生。从此,每遇干旱,武陟及附近州县民众都要到青龙洞祈雨,因祈雨灵验,被官府重视,拨款修庙,按制祭祀。
 



 
  如今,在武陟县城西北郊万花庄,有一片布局考究、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典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为龙王庙,后改为青龙祠。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奉旨重修,更名为青龙宫,享官方、民间祭祀。光绪年间,光绪帝御笔钦赐“惠普中州”匾额,并增修殿堂。青龙宫占地50余亩,现存古建20余座,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青龙宫与百里之外的青龙峡、青龙洞融为一体,与几百年约定成俗流传下来的敬龙祈雨仪式的路径、规制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独具地域特色的祈雨文化。每逢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千村百乡的人们都会聚集青龙宫,摩肩接踵,人山人海,锣鼓震天,彩旗飘扬,各种民间艺术汇展在庙里庙外,无数善男信女和百姓以最虔诚的方式,表达对青龙王的崇敬。以青龙宫为代表的龙文化作为武陟黄河文化的一部分根植民间,生生不息,渊源流长。
 





 
  武陟是一个让人产生并实现梦想的地方。周武王登高挥戈,开创了周朝大业;大禹王覃怀致功,让大河顺流东滔大海;今天的武陟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科学整合武陟宝贵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在嘉应观景区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0亿元的众慧欢乐世界项目,并引进建设了总投资30亿元的黄河湿地公园项目,着力打造极具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同时,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按照“中原智造、北岸水乡”城市定位和“一体两翼、双跨融合”战略格局,全面加快郑(州)焦(作)深度融合首位节点城市建设,提出了“六大战略”“六大工程”发展思路,奋力让新时代的武陟更出彩,出重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的武陟,黄河岁岁安澜,人民安居乐业,城乡日新月异,盐碱地已变成沃野良田,黄沙丘上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怀药享誉五洲,油茶香飘四海……武陟人追逐梦想的脚步就像那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泻千里,永不停歇!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梦珠

相关推荐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19/05/27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19/05/05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17/09/11

热门资讯
2010-2022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粤备10227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