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凝聚治黄历史和黄河文明的博物馆——《老家河南·武陟篇》拍摄札记
来源:
中原视窗网
2019-05-30 09:25:02

文/孟庆国 图/贾双磊
黄河、沁河水患给武陟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为治理桀骜不驯黄河、沁河,武陟人勇敢地承载起人类与自然搏斗的责任担当,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治黄画卷,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治黄诗篇。“一部武陟史,半部黄河变迁史”,“一部治黄史,半部武陟篇”。武陟因黄河而名,因黄河而兴。论武陟,离不开黄河;说治黄,更离不开武陟。
在沁河入黄处的堤坝上面向黄河而立,右手是湍急的河水从山岭峡谷奔涌西来,左手是宽阔的河水在大平原上潺缓东去,眺望一望无际的田畴,似觉巍巍太行伫立眼前,滔滔黄河汹涌而至,天造地设一方神秘的地脉。独特的地理区位使之创造出无愧于中华民族,也足以让黄河母亲欣慰的奇迹。亘古以来,黄河中游人民与河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精神和下游人民与河水同甘共苦的宽阔博大胸襟,在武陟完成了既有地理意义又有历史意义的融汇,交媾出一种独特的黄河文化,奏响一部穿越历史、余韵未来的“黄河大合唱”!而武陟则是演出这部大合唱的硕大无比的舞台,纵观历史,在这个舞台上,武陟人的任何一幕演出都是那么的雄伟壮丽,威武不屈!

自大禹治水以降,历代王朝都把武陟作为治理黄河的主战场,在这里演译出一幕幕治理黄河的辉宏史实,其煌煌业绩凝固在一座建筑里,彪炳在怀川大地上。
它就是被誉为“黄河故宫”的嘉应观。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敕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整个建筑历四载告成,自此以后,黄河“工程孔固,洪波九曲循轨以趋,巨浪千层顺流而下,俾民居安宅,室家享乐”。嘉应观既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宫观,也是黄河流域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具有皇家风格的建筑,还是治理黄河、祭祀黄河的博物馆,其黄河文化蕴含之丰富,治黄历史意义之深远,都是无与伦比的。

嘉应观的标志性建筑是御碑亭,它形似清代帝王皇冠,庄严而富丽堂皇。御碑亭柱楹联为康熙所说:“河涨河落维系黄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亭内御碑为铁胎铜面。底座为独角神兽,龙头、牛身、狮尾、鹰爪,二目瞪圆,大有翻江倒海之势,传说这就是掌管黄河之龙,名曰河蛟。碑身浮雕八条青龙,四升四降,喷云吐雾,栩栩如生。全碑二十四条龙,象征二十四节气,也代表大清各个主要水系的大小龙王。碑铭由雍正皇帝亲自书丹并加印,他祭告黄河河神,推崇黄河为“四渎称宗”,意在“祭龙王、防水患、保社稷、固江山”。书法与碑刻精致至美,堪称国宝。

嘉应观历经三百年沧桑岁月,见证了无数次的黄河决口泛滥,也镌刻下历代治河人的丰功伟绩。至今在观内仍供奉着贾鲁、陈斯年、林则徐等16位受历代王朝封赏的治河功臣,陈列着他们的简历和功德。近年来,常有治河功臣后人来嘉应观祭祖,嘉应观举行祭祀活动,也会邀请治河功臣后人参加,以彰其德,以感其恩。
历代王朝治黄,主要为治水患。而将黄河“水害”变成“水利”的成功实践,则是建国后得以实现的。位于嘉应观不远处秦厂黄河大坝的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铭记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理黄河造福人民的坚实足迹。
在嘉应观禹王阁的西侧,有一座清幽的院落。青砖铺地,南北房舍对称。1950年,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专家布可夫,就是在这个小院落里,指挥修建了人民胜利渠。踏在厚厚的木地板上,似乎能听到他们往来穿梭的脚步声,办公室里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泛黄的书本、手摇电话机、精巧的马灯、简单的家具……记录下他们为治理黄河殚精竭虑的往昔岁月。





责任编辑:张梦珠
相关推荐
中原视窗网2019/06/03
中原视窗网2019/05/30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19/05/27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19/05/05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17/09/11
热门资讯
- 日
- 周
- 总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1/03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1/03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1/03
香港卫视2022/11/02
香港卫视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