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国】张骞何以封博望
来源: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
2022-10-26 19:29:17

张骞何以封博望
-孟庆国-
博望,位于方城县境内,是个有2140多年历史的古镇。因汉武帝刘彻将开辟“丝绸之路”的功臣张骞封侯于此,并置博望县而扬名天下。《辞海》载:从西汉武帝置博望县至南宋朝,博望县历600余年,现方城具博望镇古城就是博望县的治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招募使者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就在群臣瞻前顾后无人愿往时,在皇宫任郎官的张骞欣然应募,率领百余人的使团,浩浩荡荡向西域进发,开始了他人生的伟大征程。
汉时的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中亚细亚乃至欧洲。而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则被称为狭义的西域。在这块地方,曾存在着36个小国。后来,匈奴征服了这些小国,国势渐盛,开始不断窥视大汉疆土。当时在今祁连与敦煌之间有两个国家:乌孙和大月氏。这两个国家时常因领土纠纷大动干戈。有一次乌孙国战败,国人逃入匈奴,大月氏的势力因此逐渐壮大。大月氏壮大,直接威胁到匈奴,乌孙就联络匈奴,反攻大月氏,结果转败为胜。大月氏被迫西迁,从伊犁河流域迁徙至中亚的阿姆河流域定居下来。
张骞首次出使,可谓九死一生。他刚走出汉朝势力范围,就被匈奴骑兵捉住,被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呼和浩特附近),匈奴王软硬兼施,想让张骞归顺。张骞持节不失,大义凛然,匈奴就把他关起来,还给他找了个女人,这一关就是十多年,匈奴女人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找个机会逃了出来,继续向大月氏进发。他沿着天山南路前往喀什,翻越铁列克山口到达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再经康居辗转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已在水肥草盛的阿姆河流域定居下来,无心再同乌孙争夺河西走廊了。张骞虽百般游说,也难以说服大月氏王,只好经大夏国返汉,归途中又被匈奴发现,被拘留一年多。直至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才趁机逃脱,带着一个随从回到长安,向汉武帝复命。
张骞这次出使,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联络西域诸国夹击匈奴的最终目的,但掌握了许多西域诸国的情况。汉武帝听了禀报后,对彻底打败匈奴更加充满信心,遂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和元狞二年(公元前121年)先后命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两次出兵逾河西走廊同匈奴作战,并命张骞随军出征。这两次远征,匈奴大败,浑邪王率部投降,汉王朝西部威胁自此解除。元狞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牛羊万头,价值连城的金帛货物出使西域诸国。他把大本营驻扎在乌孙,委派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安息、身毒、大夏等国,宣传汉帝国的对外政策,广泛联络这些国家,使丝绸之路开始繁荣起来。
张骞两次出使和武力平定西域后,汉朝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先后在河西走廊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又在新疆多地屯田,设西域都护,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自此都成为西汉疆域。
张骞“凿空西域”,构建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国交往的桥梁。自此,中原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竹器、铁器等及先进的农耕技术、冶铁及凿井技术等,绵延万里,源源不断地到达亚洲西域和欧洲腹地,采用馈赠、互市、贩卖等方式,换来西域诸国出产的骏马、骡驴、骆驼、宝石、香料等。张骞还从西域带回了胡麻、胡豆、胡瓜、胡桃、葡萄、石榴等种子。万里“丝绸之路”上,车马辚辚,驼铃声声,东西方使节、军队、商队、僧侣和探险家往来不绝,出现了“使者相望于道”的景象。汉民族文明的生活习惯和发达的文化也开始影响西域,常有西域诸国的贵族子弟到长安、洛阳学习中原文化。乌孙国王的女儿曾在长安学习弹琴,学成后回国途经龟兹,被龟兹国王留作夫人。汉朝的有细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嫁入乌孙,维系两国友好。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大汉王朝带来利益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为表彰他的卓越功绩,汉武帝不吝赏赐,于元朔六年(前123年)封张骞为“博望侯”,封地即今方城县的博望镇。职务上也从郎官升中郎将、再任命为“大行”,位列九卿,相当于外交大臣。
张骞老家在汉中城固,死后葬在城固,为何封侯于博望?其中既有制度上的规定,也有汉武帝政治上的考量。
据西汉《礼记·王制》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闲田。”张骞未封侯前,整个南阳属“天子幾内”,即赋税直接上交国家的地区。博望一带,便是“天子幾内闲田”。
将张骞封到南阳方城为博望侯,与汉武帝将其受将霍去病封到南阳邓州为“冠军侯”一样,从规制上都有南阳是“天子幾内闲田”的原因。
封张骞为“博望候”,有表彰其博闻多记、深负厚望的意思,足见刘彻对张骞的认可。自此,中国地名和行政区划上,始有博望和博望县。

封张骞于博望,彰显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南阳一带土地肥沃,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西汉前,这里的丝绸业、冶铁业、玉雕业及农业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是张骞出使西域时货源的主要供应地。汉武帝将丝路功臣封到这里,以此为依托,使丝绸之路货源供应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以维持丝路畅通,源源不断地换回他喜爱的宝马良驹,强大汉军威和国力。
南阳方城在夏商周时期为缯国,“缯”为丝织品的总称,柞桑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成为缯人部落图腾之形象。西汉之前,这里的丝绸业已有一定规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丝绸发源地。已故著名学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缯人用蚕丝捻丝织成了渔网,用蚕丝制成弓弦狩猎,织成丝绸作裳。对缯国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苏玉熙说:“西周时期,缯国丝绸业产量、质量均居列国之冠,虽是小国,但有山林柞茧,城内谷粟仓廪裕实,商人将上乘丝织品销往列国,经济异常繁荣。”

方城及周边地区盛产丝绸,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地处秦岭东南,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特别适宜柞蚕的繁殖和放养,因之成为我国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柞蚕基地、丝绸之乡。据知名文史学者、博望人范文章先生考证:西汉时期,方城的拐河、南召的云阳、鲁山的瀼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茧丝绸集中产区,其中尤以方城的拐河为最,素有“南召、鲁山养蚕餬口,拐河缫丝织绸赚钱”之说。
南阳有丝也有铁。春秋时期,中国的铁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各诸侯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即南阳)、赵国的邯郸等,其中南阳的冶铁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南阳市的汉冶村是汉代四大冶铁中心之一。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即水力鼓风炉,提高风压,加大风量,提高了炉温和冶炼效率,从而炼出了块炼钢,制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即所谓“宛钜铁钝,惨如蜂虿”。当时,离博望古城不远的赵河镇是官办的冶铁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汉代冶铁炉型6座,以铸造铁制农具见长。这足以说明,张骞带入西域的铁器和冶铁技术,多源出南阳和方城。
除丝绸和铁器外,南阳还是玉文化和玉雕业的发源地。近年发掘的南阳黄山遗址表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阳已经出现了较完备的玉石器手工业体系。镇平石佛寺镇玉雕业由来已久,支撑其玉雕业发展的,除南阳独山玉外,和田玉是重要玉种之一。“丝绸之路”开通后,南阳的“马帮”和“驴帮”“三日去长安”,将丝绸、铁器、玉器运往长安,再由长安的商客销往西域各国和欧洲。“马帮”、“驴帮”回程时,顺途从陕西带回蓝田玉料,从西域客商手中兑换回新疆的和田玉料,雕琢成工艺品后,销往四面八方。时至今日,石佛寺还是全国最大的玉器市场,数千名来自新疆和中亚、西亚的玉石商人常年在此经商、生活,溯其源头,与“丝绸之路”有直接关系。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和影响,功在大汉,惠泽千秋。张骞封侯博望,国家得对外交往的物资基地,本人得封妻荫子的膏腴之地,南阳得流光溢彩的名人光耀。今天,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还对国家战略产生着重大影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联通欧亚大陆,被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㧓手。南阳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对外开放第一人”的封侯地,积淀下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这些精神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南阳的宝贵财富。如何将这种财富转化为发展优势,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谱写新时代的丝路传奇,是历史留给南阳的时代命题。南阳,应该多一些思考和作为。

作者简介:
孟庆国,河南省镇平县人,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曾任黑龙江省农垦分局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学者、坚守者、传承者。

责任编辑:亦锴
相关推荐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0/29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0/26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0/26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0/14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0/06
热门资讯
- 日
- 周
- 总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1/03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1/03
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2022/11/03
香港卫视2022/11/02
香港卫视2022/11/02